管理制度
ag视讯官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
时间: 2020-05-11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以及省委、省教育厅等相关要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将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推动新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特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标准。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认真落实《意见》、《纲要》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构建与学院专业体系深度契合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运用各类课程中所蕴涵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和培育生态文明,红色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思政资源,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和教师育人主体作用,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价值教育和知识教育相统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按照“总体规划、分类建设,突出特色、分批启动,示范引领、全面推进”的思路,建设一批通识教育与专业核心重点课和示范专业,培育一陇原绿色特色课,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培养一批师德高尚、亲和力强、影响力大的优秀教师和教学团队,总结推广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功经验,将课程思政覆盖至全院所有课程,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努力实现全课程育人,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时代感和实效性。

三、基本标准要求

专业课程要突出培育科学精神、探索创新精神,注重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增强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意识,明确人类共同发展进步的历史担当。要突出培育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树立心系社会并有时代担当的精神追求。

(一)课程设计

充分挖掘和运用各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紧密结合,使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使用合理、合法、合规的教材,确保教材政治立场、价值导向、科学性等方面符合要求。

(二)课堂教学

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认真讲好每一堂课,遵守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课程教学要求和严谨、认真的研究讲授知识、提出观点。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用案例教学,加强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织学生以讨论、研讨、发言、演讲的形式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勇敢表达。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新发展理念教育,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生发展观。

加强“三大文化”教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加强专业职业素养教育,把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同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起来,加强职业道德、专业伦理、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教育。

加强法治教育,在相关课程中渗透法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法治思维,坚定大学生的法治信念。

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授课内容有机融合,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崇尚自然、尊重自然的理念,切实增强学生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信仰者、践行者、奋斗者。

(三)教学质量

建立完整的课程档案,包括课程表、讲义、学生名单、学生考卷、学生成绩单、教学反馈问卷等。开设公开课,有院领导、教学督导、教师同行听课反馈意见,评价优良。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坚持“以赛促研、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加强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每年举办1次课程思政建设教学竞赛活动,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项技能工作坊、教学沙龙等活动。

(四)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应不少于 3 人(包括课程负责人),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素养和政治理论素养,课堂讲授过程条理清晰,语言准确生动,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体现出良好的风貌。

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在教学中坚持教育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无学术不端、教学违纪现象。

(五)教学研究与改革

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最新成果,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每学期开展或参加课程思政相关学习研讨至少 2 次。依托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试行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奖,每年至少申报2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创新;每年举办1次课程思政专题讲座。

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健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修订完善现有课程教学标准和教案,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课程思政”目标,根据“课程思政”目标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活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在学习评价方案中;每专业至少打造1-3门示范课程至少打造1个校级示范专业,积极申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1个校级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结合时代特点和甘肃特色,发挥学院专业优势,采取名家授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发1门陇原绿色“课程思政”特色课程。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技术,加强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并形成在线开放课程。

、实施保障

(一)加强协同联动,形成育人合力

教研室要各负其责,互相协同,形成“课程思政”建设的协同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构建各专业各课程间任课教师的交流沟通与左右联动机制,定期开展调研和专项研讨,研究提出具体政策和措施,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二)加强工作考核,强化激励引导

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三)加强经费支持,确保项目有力推进

学院设立专项经费,通过教学改革项目形式对课程思政工作提供资助,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实施动态管理,确保专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ag视讯官网

                                                                                            二〇二〇年五月

友情链接:81818威尼斯城  bg大游  开云官方注册  澳门特马  欧博真人官方官网  新京葡萄最新官网  全网最大投注平台